1从全球体系角度观察

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体系,是以中心消费拉动整个体系快速扩张。该模式所到之处,中心强大的消费能力迅速的拉动加入该体系的经济体获得飞速发展。欧洲的复兴、日本的战后崛起,东亚四小龙、东南亚的繁荣,无疑例外都与美国强大的消费拉动密不可分。这些经济体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美国体系进入鼎盛时代,东欧、俄罗斯、中国、印度等经济体在上世纪末都毫无保留的加入了这个经济体系。

美国以一个民族名不副实的消费能力来吸纳人口数十倍于其他民族国家的产能,进而维系整体体系的扩张,是目前美元体系的一个深刻悖论。“次债危机”是整个体系难以运转下去的表现形式,本次危机是整个体系的危机,是中心消费驱动增长方式的危机。寄希望本次危机短时间内结束,全球经济继续走上快速增长的快车道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新的平衡中,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全球架构将被改写,未来所有的行业变化都将围绕再平衡展开,这将并不以任何一个经济体的意志为转移,全球经济正在走向未知。

2从两个世界的角度看全球经济走势

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一分为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人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现实世界,而消费去流向了两个世界。虚拟世界中的企业具有明显区隔于传统企业的特征:

I、与营收比较,其提供的就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提供就业微乎其微);

II、成本无限低,利润无限接近营收,很像现金的黑洞。例:苹果、微软、谷歌、甲骨文、百度、腾讯、阿里。

III、垄断是虚拟企业的天然属性,例: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谷歌在搜索领域,百度在中文搜索领域,淘宝在C2C领域、腾讯在即时通讯工具领域。

IV、不断自有强化,虚拟世界企业的强大盈利能力促使全球资本、人才、技术疯狂涌入,从而推动了虚拟世界的迅速膨胀,不断自我强化。综上,虚拟世界中的企业的典型特征概括:现金黑洞、高度垄断。

虚拟世界企业在可以轻松实现低成本、无国界的扩张,自我强化,不断对现实世界储蓄(消费)进行吞噬,必然导致现实世界企业营收萎缩,企业利润下降,提供就业萎缩。

在两个世界并存的情况下,虚拟世界自我强化与现实世界被动弱化同时发生,当虚拟世界企业在虚拟世界已经完成高度垄断,其扩张的触角自然伸向了现实世界。如果说现实世界中的企业是以实体制造为核心的,而虚拟世界中的企业则是以智能化和互联网为核心的。虚拟世界中凭借资本、信息垄断和智能科技的三大优势对现实世界中的行业进行颠覆式的改造与创新,不断改写市场的规则,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和垄断者。典型的案例是苹果公司对手机产业的颠覆,苹果公司颠覆传统手机行业的速度在传统制造业的思维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传统以制造为核心的思维下,需要掌握核心科技,每个环节都需要企业自身完成,而苹果的思维刚好相反,苹果仅仅是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通过全球采购与组织生产,将全球最优质的资源组合到一起,从而使智能手机彻底颠覆了手机传统的功能,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手机销售给消费者的更多是一种交流的手段或者说可持续更新的服务。苹果对智能手机的控制更主要集中在系统上,通过对手机系统的升级使苹果永远保持与使用者的密切联系,达到永续的从手机使用者身上获得价值。在传统世界中,企业主要利润来源于初次销售,而虚拟世界企业主导的产品将可以永续的从用户身上获得利润。智能手机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苹果和虚拟世界中的企业,智能电视、智能电器、智能汽车,苹果们正在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渗透。

3从分工角度观察

美国凭借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创新获得的超额利润是阶段性的和不可持续的,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创造的利润流向与传统的技术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新技术革命仅需要很少量的员工却创造出天量的利润,这导致大量的利润流向了华尔街,而不是流向了消费者的口袋。对比数字更能说明该问题,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为美国提供数百万个就业机会,而微软、苹果、谷歌等企业加起来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只有区区十几万人。因此,新经济本身就使的美国消费变得无以为继。但流向华尔街的利润要继续获利,就必须向“未来”要利润。“次债危机”产生的背景就变得清晰:一面是创新利润不能为美国家庭创造大量就业,又要求美国家庭去消费掉全球过剩产能(缺钱),一面是流向华尔街的天量利润需要找到一个再次获利的出口(钱多)。双方需求碰撞到一起自然就出现了华尔街将钱借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家庭。因此,“次债危机”产生存在历史的必然性。而“次债危机”的爆发也预示着美国消费引擎的彻底熄火,债务累积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要使美国消费引擎再次启动,那么,美国基于新兴能源智能再工业化发展将是必要条件,而完成再工业化美国也就完成了由消费中心到生产中心的转变,这显然与全球原有的体系是背道而驰的,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致命的冲击。在原有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寄希望中国在新的十年依然保持较快增长那将是不切实际的。

▌文章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潮域展览”所推送文章仅作为分享使用,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