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 Shopee 卖家逃离潮:下一站该驶向何方?

2025.08.08 00:50:01

当 Shopee 泰国站佣金上调与新增基础设施费的通知落地,东南亚跨境电商圈掀起了一场无声的迁徙。数据显示,76.4% 的卖家对继续留在 Shopee 运营失去信心,其中 11.4% 已彻底退出,55% 转向其他平台。这场逃离潮的背后,是平台费用上涨、利润空间压缩与竞争加剧的多重挤压。对卖家而言,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成为关乎生存的迫切命题。

一、逃离的根源:成本攀升与利润承压

东南亚电商平台的费用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业生态剧变的缩影。Shopee 在越南、印尼、泰国相继推出的 "平台基础设施费",看似单笔金额微小 ——3000 越南盾(约 0.9 元人民币)、1250 印尼盾(约 0.6 元人民币)、1.07 泰铢(约 2.1 元人民币),但叠加佣金上涨后,对卖家利润形成显著侵蚀。

以泰国站为例,跨境直邮商城卖家的佣金从 17.12% 升至 18.19%,叠加每单 1.07 泰铢的基础设施费,若店铺日均出单 100 单、客单价 500 泰铢,月度成本将增加约 2800 泰铢(约 560 元人民币),毛利率直接下降 1.2 个百分点。对于主营低价快消品的卖家,这种影响更为致命:客单价低于 10000 越南盾(约 3 元人民币)的商品,在新增费用后几乎陷入 "零利润" 困境。

平台费用上涨的同时,合规成本也在飙升。越南自 2025 年 7 月起要求电商平台代扣代缴增值税(1%-5%)和个人所得税(0.5%-2%),印尼则对跨境订单征收 0.5% 的所得税。双重挤压下,某主营服饰的卖家测算显示,其月度综合成本上升 1.2%,毛利率从 20% 降至 18.8%;若试图涨价 3% 维持利润,转化率预计下跌 5-8%,陷入 "不涨价亏利润,涨价丢订单" 的两难。

TikTok Shop 的强势崛起进一步加速了卖家分流。凭借 "兴趣电商" 模式和流量优势,其 2024 年双十二首小时 GMV 暴涨 274%,2023 年 GMV 几乎翻四倍,成为东南亚第二大电商平台。对利润承压的卖家而言,这个新兴平台的低佣金(部分类目仅 1%-5%)与流量红利,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二、平台迁徙:多元布局的现实选择

逃离 Shopee 的卖家群体中,55% 已将业务转移或扩展至其他平台,形成了多平台布局的趋势。不同平台的特性与优势,为不同类型的卖家提供了差异化选择。

TikTok Shop 成为最大赢家。其 "内容 + 电商" 的模式特别适合时尚服饰、美妆个护等视觉性强的品类。某女装卖家透露,通过本地网红拍摄穿搭短视频,其在 TikTok Shop 的单条视频可带动 300-500 单转化,且平台目前仅收取 5% 的佣金,较 Shopee 低 10 个百分点以上。但需注意的是,该平台对供应链响应速度要求极高,爆款生命周期短(通常 1-2 周),更适合柔性供应链能力强的卖家。

东南亚 Shopee 卖家逃离潮:下一站该驶向何方?

Lazada 凭借阿里系背景的供应链资源,在 3C 数码、家居家电等标品领域仍具优势。虽然其印尼本土店新增了 1250 印尼盾 / 单的处理费,但部分品类(如非电子类)参与免费配送计划的佣金仅 1.5%-6%,对客单价较高的卖家更友好。某家电卖家表示,迁移至 Lazada 后,虽然流量不及 Shopee,但客单价提升 20%,利润反而更稳定。

东南亚本土平台也迎来机遇。印尼的 Tokopedia 因与 TikTok Shop 合作,流量持续增长,且对本土品牌有倾斜政策;泰国的 JD Central 在生鲜食品、家居品类深耕,物流时效可做到次日达;越南的 Tiki 则以正品保障为卖点,吸引中高端消费者。这些平台的共同特点是佣金较低(普遍 5%-8%),但对本地化运营要求更高,适合已建立本地仓或合作渠道的卖家。

对于资源充足的大卖家,独立站成为长期布局的选项。通过 Shopify 等工具搭建独立站,可摆脱平台佣金束缚,积累私域流量。某美妆品牌通过 Facebook 广告引流至独立站,虽然获客成本较高(约 15 美元 / 人),但复购率达 30%,长期利润率比平台店高 8-10 个百分点。不过,独立站需要自建支付、物流体系,初期投入较大,更适合有品牌基础的卖家。

三、本地化深耕:超越平台依赖的生存逻辑

单纯的平台迁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能抵御风险的是构建本地化能力。在东南亚电商合规化加速的背景下,"本土化运营 + 多平台分发" 成为新的生存法则。

海外仓布局是降本增效的关键。Shopee 泰国站数据显示,使用海外仓的卖家佣金(9.63%-11.77%)显著低于跨境直邮卖家(16.05%-18.19%),且物流时效从 7-15 天缩短至 2-3 天,转化率提升 40%。某家居卖家将部分库存前置至马来西亚海外仓后,不仅节省了 15% 的物流成本,还因 "本地发货" 标签获得平台流量倾斜,订单量增长 65%。

合规化运营是长期立足的前提。越南、印尼等国已将电商税收与平台数据绑定,未完成税务登记的卖家面临账户冻结风险。建议卖家在目标市场注册本地公司,如泰国的 BOI 公司可享受税收减免,菲律宾的 DTI 注册流程简单且成本低(约 200 美元)。某饰品卖家通过注册马来西亚本地公司,成功将增值税率从 10% 降至 6%,年节省税费超 10 万美元。

供应链本地化则能提升价格竞争力。东南亚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 1/3-1/2,在越南、柬埔寨建立组装厂,可降低 30% 以上的生产成本。某 3C 配件卖家将部分工序转移至越南北宁省后,不仅规避了部分进口关税,还能快速响应本地订单,库存周转天数从 45 天降至 20 天。

社群运营是突破流量依赖的核心。东南亚社交媒体渗透率高达 78%,通过 WhatsApp、LINE 等工具建立客户群,可实现复购率提升 25% 以上。某母婴品牌每天在社群发布育儿知识,定期举办秒杀活动,私域流量贡献的销售额占比从 10% 升至 35%,且客户获取成本几乎为零。

四、未来展望:分化与整合并存的市场格局

东南亚电商市场正从 "跑马圈地" 进入 "精耕细作" 的新阶段。平台方的利润诉求与卖家的生存压力,将推动市场进一步分化:TikTok Shop 凭借流量优势吸引年轻时尚品类,Lazada 巩固标品市场,本土平台占据区域细分领域,独立站成为品牌卖家的必选项。

对卖家而言,单一平台依赖已不可取,"3+1" 布局(3 个主流平台 + 1 个独立站)成为标配。中小卖家可聚焦 1-2 个优势平台,通过差异化选品(如马来西亚的大码女装、泰国的民族风饰品)建立壁垒;大卖家则需构建本地化供应链与多渠道分发能力,实现风险分散与利润最大化。

这场由费用上涨引发的逃离潮,本质上是行业升级的催化剂。那些能抓住机遇,从 "跨境倒货" 转向 "本地化运营" 的卖家,终将在东南亚电商的下半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毕竟,市场的红利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 不是平台选择的改变,而是能力的迭代,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底气。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官方客服
官方客服
官方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