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正遭遇一场猛烈的物流成本上涨风暴,头程与尾程运费同步飙升,其中印尼海运价格每立方米暴涨 1200 元,让不少深耕当地市场的卖家倍感压力。这轮涨价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更倒逼整个行业重新审视物流策略。
东南亚头程物流费用的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以印尼市场为例,海运价格的激增打破了许多卖家的成本预期,有七年经验的家居大卖林老板就因运费暴涨,面临新签订单无利可图的困境。这一现象在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同样存在,空运成本也同步攀升。
涨价背后的核心原因:
头程成本高企的同时,尾程配送成本也在持续上涨,成为压在卖家身上的另一座大山。2024 年东南亚日均包裹量达 4360 万件,年增幅 25%,远超当地电商 GMV 增速,运力缺口日益明显。其中,印尼、菲律宾等国偏远地区的配送成本同比上涨 18%。
平台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加剧了尾程压力:
这些政策虽旨在提升用户体验,却无形中增加了卖家的隐性成本。
面对物流成本上涨的困境,卖家需从短期应对与长期布局两方面着手:
优化物流方案:选择信誉良好的货代并签订明确合同,同时建立多渠道供应链,避免单一依赖;通过改善商品描述和质量控制降低退货率,减少逆向物流成本。
调整价格与服务:根据物流成本动态调价,同时提供优质物流增值服务以提升溢价空间,缓解利润压力。
借力平台资源:增加高客单价商品占比以摊薄物流成本,积极参与 Shopee SPP 计划、Lazada Global Shipping 等平台补贴项目。
供应链升级:采用 “多仓联动”,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设立中转仓;通过 “预售 + JIT” 模式精准备货,减少库存积压。
长期能力建设:培养本土化团队提升清关效率,投资物流数据分析系统优化决策,关注 RCEP 等自贸协定下的关税优惠政策。
尽管当前东南亚物流成本上涨带来阵痛,但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行业整合,长期有望趋于稳定。卖家唯有在成本控制与能力建设间找到平衡,才能在挑战中把握增长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