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店铺还在爆单,今天就被永久封禁”——这是今年不少东南亚跨境卖家的真实遭遇。2025年以来,东南亚各国政府联合主流电商平台掀起“知识产权净化行动”,菲律宾一场专项执法就让Shopee侵权商品下架率达93.6%,Lazada也高达85.5%。从平台自查到官方联动,从轻度警告到资金冻结,侵权打击力度已进入“零容忍”阶段,本文拆解核心规则与避险方案。

1. Shopee:93.6%下架率背后的铁腕规则 作为东南亚用户基数最大的平台,Shopee构建了“AI预审+人工复核+买家举报”的三重监控网。AI系统会自动扫描商品标题、图片、详情页,一旦识别到LV、Nike等注册商标或品牌标志性元素,立即触发审核。今年菲律宾专项行动中,其单月下架侵权商品超20万件,其中60%是商标侵权,30%为设计抄袭。
处罚采取“积分累计+梯度升级”模式:首次轻度侵权(如标题含“官方同款”)就会下架商品、扣除1分并取消“优选卖家”资格;累计3分触发中度处罚,账户冻结28天、限制提现且全店搜索降权;累计6分或重复侵权直接永久封号,冻结所有资金且无法用新资料开店。某3C卖家因2次销售仿冒耳机,旺季前被冻结账户,直接损失超10万比索。
2. Lazada:阿里IPP平台加持,品牌维权效率翻倍 依托母公司阿里巴巴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IPP),Lazada实现了侵权投诉的全流程线上化。品牌方可通过平台直接提交投诉,实时跟踪进度,相比此前的邮件处理模式,效率提升60%。平台还组建了专门的品牌保护团队,联合泰国知识产权部等官方机构开展专项执法,获得当地政府明确支持。
对卖家的处罚同样严苛:侵权Listing会被立即停用,首次违规扣除店铺积分,影响活动报名;重复侵权者将被纳入“黑名单”,限制参加大促;情节严重者直接关闭店铺。消费者也能通过APP“报告问题”功能举报假冒商品,形成全民监督网络。截至2025年10月,已有400个品牌通过IPP平台维权,侵权投诉处理周期从15天压缩至7天。
3. TikTok Shop:内容+商品双监控,避免“无心侵权” 作为兴趣电商代表,TikTok Shop不仅监控商品本身,还重点排查短视频和直播中的侵权行为。比如直播中展示仿冒奢侈品、短视频使用未授权的品牌音乐,都会触发违规提示。平台会对高风险品类(如时尚服饰、美妆)进行定向抽检,今年以来已封禁超5000个侵权账号。
其处罚特色在于“流量处罚先行”:疑似侵权商品会先被限制曝光,审核期间流量骤降90%;确认侵权后再叠加罚款或封号。为降低卖家“无心侵权”概率,平台还推出知识产权课程,完成学习可在首次轻度违规时减免处罚。

平台严打的同时,东南亚各国也在完善知识产权法规。印尼修订《商标法》和《电子商务法》,商标申请虽需10-14个月,但维权时可快速申请临时限制令;泰国知识产权部与Lazada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为品牌维权提供官方背书;菲律宾知识产权局联合平台开展“数字执法行动”,重复侵权卖家数量同比下降40%。
更关键的是,跨境侵权已从“平台处罚”升级至“法律追责”。印尼规定,销售假冒商品最高可处5年监禁和10亿印尼盾罚款;泰国对跨境侵权商品实施“海关扣货+罚款”双重处罚,今年已有3批共2000余件侵权商品被扣押。
1. 事前排查:从源头杜绝风险 上架前通过平台提供的知识产权检索工具(如Lazada IPP平台的检索功能)查询商标和专利状态;避免使用品牌官网图片、影视剧截图,可采用原创拍摄或正版图库素材;标题和详情页不使用“官方”“授权”等误导性词汇,不堆砌知名品牌名。
2. 事后应对:合规申诉减少损失 若被误判侵权,72小时内提交申诉材料,包括商品采购凭证、商标授权书(如有)、原创设计证明等;使用平台官方申诉渠道,避免邮件沟通延误;申诉时重点说明“未侵权依据”,如商标近似度分析、产品功能差异等。
总结:2025年东南亚侵权打击已形成“平台+政府”的双重监管网,靠“擦边球”盈利的时代彻底结束。合规才是长久之道——新手卖家优先做无品牌白牌商品,成熟卖家及时完成目标市场商标注册,才能在合规红利中稳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