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落幕,撤展环节的搭建材料处理成了不少中国参展企业的难题:精心定制的展台框架、高端的展示道具,直接丢弃可惜,想带回国内重复利用又怕手续繁琐、成本超支。到底哪些搭建材料能回收带回国?过程中要避开哪些坑?今天结合东南亚、欧洲等热门展会案例,一次性讲透!
撤展材料能否带回国,核心看“价值密度”“通关便利性”和“重复利用性”,这三类材料回收带回最划算,也是企业的优先选择:
1. 高价值可重复利用材料:这类材料单价高、损耗小,带回国内的复用价值远超处理成本,典型代表包括铝合金展台框架、钢结构支架、定制化展柜、LED显示屏、专业音响设备等。深圳某电子企业参加印尼雅加达工业周时,将价值8万元的铝合金展台框架带回,后续在国内展和越南展中重复使用3次,累计节省搭建成本12万元。
2. 品牌专属定制材料:带有企业LOGO、VI设计的定制化材料,如品牌形象墙、发光字、专属展具等,丢弃会浪费品牌建设成本,且重新制作耗时耗力。广州某家具企业将泰国展会的品牌形象墙带回,仅需更换部分装饰件就能适配不同展会,既保证品牌形象统一,又节省30%的重新制作费用。
3. 小型精密展示设备:产品模型、互动体验设备、精密仪器展示架等,因涉及工艺或技术细节,重新制作难度大,适合带回复用。但需注意这类材料需单独包装,避免运输损坏。
而纸质宣传品、一次性喷绘布、简易搭建的泡沫板、低价值的塑料配件等,因价值低、重量大、通关时易被判定为“废弃物”,不建议带回,直接在当地折价处理或捐赠更划算。
想成功将搭建材料带回国,必须闯过“海关监管”“成本核算”“运输保障”三大关卡,任何一环出问题都可能得不偿失:
1. 海关监管:合规是前提,申报不当易被罚:不同国家对“展览品复运进境”的监管规则不同,核心是要证明材料“为展览目的进口,展会后复运回国”。东南亚国家中,泰国、越南要求提前向海关提交《展览品复运申请书》,注明材料名称、数量、价值、用途及复运时间,且需提供展会主办方出具的参展证明;欧洲国家如德国、意大利,需在入境时办理“ATA单证册”,凭此享受免税复运待遇,若未办理,复运时可能被征收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税率最高达25%。
需特别注意:部分国家禁止复运“可能携带病虫害的木质材料”“超过使用年限的电子设备”,如印尼对木质展具要求提供熏蒸证明,否则禁止入境。
2. 成本核算:溢价30%以上建议放弃:复运成本包括拆除费、包装费、国际运输费、报关报检费等,需提前核算“复运总成本”与“重新制作成本”的比例。若复运成本超过重新制作成本的30%,则不建议带回。例如某企业的展具重新制作需5万元,而复运成本达2万元,虽低于重新制作成本,但需考虑仓储、损耗等隐性成本,综合权衡后可能选择当地处理。
3. 运输保障:易碎易损材料需专业包装:铝合金框架、玻璃展柜等材料在运输中易变形、破损,需委托专业展览物流企业处理,采用定制化包装(如木质托盘、气泡膜加固)并购买运输保险。上海某机械企业曾因自行包装不当,导致价值3万元的展柜在复运中损坏,维修费用超1万元,反而得不偿失。
若材料符合复运条件,按以下4步操作可确保顺利带回:
1. 提前规划:参展前1个月,联系展会主办方获取《参展证明》模板,同时对接国内报关行,明确目标国的复运政策及所需文件(如ATA单证册、熏蒸证明等)。
2. 现场处理:撤展时安排专人监督拆除,对高价值材料逐一清点、编号,拍摄外观照片留存;选择带熏蒸标识的包装材料,避免木质材料因无证明被扣留。
3. 报关申报:委托当地代理或物流企业办理出口报关,提交参展证明、复运申请书、装箱单等文件;国内提前做好进口报关预报,确保材料到港后快速清关。
4. 运输验收:选择直达运输方式减少中转损耗,到港后对照装箱单和照片逐一验收,若有损坏及时向保险公司理赔。
若复运成本高或手续繁琐,这两种方式能实现材料价值最大化:一是“本地转售”,通过展会主办方或本地代理,将材料折价卖给下一届参展企业或搭建商,如泰国展会的铝合金框架可折价50%转售,快速回笼资金;二是“异地存储”,在展会举办地租用小型仓库存储,后续当地参展时直接使用,节省往返运输成本,适合深耕东南亚、欧洲等区域市场的企业。
撤展材料带回国“可行但有条件”,高价值、定制化材料值得花心思复运,低价值耗材则建议本地处理。核心是提前规划:参展前明确材料处理方案,了解目标国监管规则,核算成本收益,才能让每一分搭建投入都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