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南亚制造业崛起催生海量工业需求,越来越多中国工厂将参展当地展会作为出海“敲门砖”。但不少企业仍有疑问:东南亚展会上中国企业多不多?参展后真能拿到订单、打开市场吗?今天结合权威数据和实操案例,一次性说清!
随着中国工业制造实力提升,东南亚各类工业展上的中国企业占比逐年攀升,已从5年前的10%-15%跃升至如今的15%-30%,在核心展会中稳居海外参展商首位。具体可分三类场景看:
1. 综合型工业大展:中国企业占比25%-30%,成海外参展主力
在印尼雅加达国际工业周、泰国国际工业机械制造展览会等东南亚旗舰展会上,中国企业存在感极强。以2024年印尼雅加达国际工业周为例,1200家参展商中中国企业达320家,占比26.7%,涵盖机床、新能源设备、汽车零部件等全品类,数量远超韩国(18%)、日本(15%)的参展企业。泰国Manufacturing Expo上,中国企业占比22%,仅次本地企业(45%),其中电子制造设备、精密零部件企业成“主力军”。
2. 专业型展会:细分领域占比超30%,垄断部分品类话语权
在五金、自动化等细分领域展会中,中国企业更是“半壁江山”。东盟(泰国)五金工磨具展上,中国企业占比达35%,从紧固件到磨具刀具,几乎覆盖全产业链,不少泰国采购商直言“找五金配件先看中国展位”。泰国曼谷国际自动化展览会上,中国自动化设备企业占比20%,PLC、机械臂等产品因性价比优势,展位人流密度远超欧美企业。
3. 新兴市场展会:占比稳步提升,中小企成拓市先锋
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展会中,中国企业占比从5年前的8%-10%升至15%-20%。2024年越南国际工业展览会上,1100家参展商中中国企业达180家,集中于纺织机械、五金工具等刚需品类,成为越南北方工业区采购商的重点关注对象。新加坡国际工业博览会虽聚焦高端制造,中国工业机器人、智能监控设备企业占比也达12%,逐步打破欧美企业垄断。

从实操数据看,东南亚展会对中国企业的出海赋能效果显著,70%以上参展企业实现“参展即有收获”,具体体现在三大维度:
1. 订单转化直接:刚需品类现场成交率超30%
东南亚工业升级的刚需属性,让中国企业的订单转化效率远超预期。在印尼雅加达国际工业周上,浙江某水泵企业连续3年参展,2024年现场成交1200万元订单,意向客户达30家;广东某农业机械企业首次参展便拿下印尼某农业集团800万元采购合同。泰国五金展上,中国紧固件企业平均斩获5-8笔批量订单,单笔金额多在50-200万元。即便是高端领域,苏州某工业机器人企业在新加坡展上也达成3笔跨国企业试点合作,为后续批量采购铺路。
2. 渠道搭建高效:超70%企业对接本地分销商
展会是切入东南亚本地渠道的“捷径”。佛山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泰国Manufacturing Expo,成功对接2家本地一级分销商,快速进入丰田、本田东南亚供应链;宁波某电子设备企业借助越南展会,在河内建立服务点,3个月内发展15家二级代理商。更值得关注的是,约45%的参展企业通过展会进入当地政府采购名录,如广西某机械企业通过印尼展会,成为印尼基建项目的指定供应商。
3. 品牌认知提速:高端领域打破“性价比”标签
通过展会同期论坛、技术演示等活动,中国企业正从“性价比代表”向“技术引领者”转变。在2024年中印工业4.0高峰论坛上,华为工业互联网、三一重工等企业的分享吸引超千名专业观众;深圳某智能传感器企业在新加坡展上设置技术演示区,其产品精度获西门子、ABB等企业认可,品牌影响力快速辐射东盟多国。
并非所有展会都“值得冲”,想要提升参展效果,需把握两个核心:一是选对展会,刚需品类优先印尼、越南综合展,高端装备聚焦新加坡、泰国专业展;二是做好准备,提前3个月对接展会主办方获取采购商名录,备好英文+本地语言双语资料,现场安排懂技术的销售人员对接。
从数据来看,东南亚工业展会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黄金跳板”——25%+的占比体现中国制造的话语权,70%+的转化效果验证展会的实用价值。对于想深耕东南亚市场的中国工厂而言,选对展会、精准筹备,就能在这片蓝海市场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