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高层频频会晤,传达出诸多强烈信号。在中美博弈这一复杂情境之下的东南亚电商领域,也俨然呈现出这样一番新棋局——挑战与重构并存!未来该怎样,我们该怎么办?
中美会谈后,地处地缘与产业交汇关键节点的东南亚,毫无疑问地、首当其冲地,将迎来涉及供应链、平台战略以及消费生态等多方面的连锁变革。从关税壁垒逐步加码,到企业战略悄然转向,在这场大国博弈之中,给东南亚电商带来的,短期而言,是震荡;长期来看,则催生了重构的新机遇。
鉴于美国对中国商品,额外地、高达145%地叠加征收关税,并且取消了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关税豁免,此前“中国生产 - 东南亚中转 - 美国出口”的供应链模式,因而面临崩塌。尽管,像越南、泰国这类东南亚国家,以紧急赴美谈判的方式,并且通过诸如降低美商品进口税、加强转运管控之类的妥协手段,试图去争取关税优惠,然而,目前来看,成效尚未显现。这直接地对东南亚跨境电商的根基造成了冲击:一方面,就中国出海工厂而言,在东南亚的代加工成本明显上升,加之泰铢等货币贬值,进一步地压缩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对于Shopee、Lazada上依赖跨境货源的卖家来说,被迫调整选品,像3C、家居等传统优势品类的价格竞争力,持续地被削弱。短期而言,“马太效应”愈发显著起来。凭借着规模优势,头部卖家,勉强尚能够维持;而中小卖家呢,则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在全球战略布局中,东南亚作为一个关键的存在,已然成为战略锚点。鉴于中美市场存在着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全球电商平台因而加速将东南亚,升级为核心战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TikTok电商的战略转移情况如下:2024年,在其市场份额方面,东南亚市场GMV达340亿美元,占全球总份额的75%;然而,美国市场仅仅完成85亿美元,远低于预期。为此,在针对目标设定方面,TikTok于2025年将东南亚GMV目标,翻倍调整至650亿美元;与此同时,把美国市场目标,下调至180亿美元。传统平台方面也在跟进加码;具体而言:就Lazada来说,其在扩大新加坡跨境仓覆盖范围这件事上有所行动,凭借3日达时效,以此来抢占高端市场;而Shopee呢,则针对家居美妆类商品,减免了40%的仓储费,从而巩固其在下沉市场的优势。通过这种战略聚焦,东南亚电商竞争,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深耕”;与此同时,内容电商与货架电商的模式碰撞,愈发激烈,毕竟TikTok直播间8.2%的转化率,已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大国博弈的倒逼之下,于挑战之中,实际上孕育着的新机遇。我们可以毋庸置疑地说,东南亚电商市场正加速朝着更具韧性的生态体系前进。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市场,部分作为卖家标配的第三方海外仓,通过“提前备货 - 本地发货”模式,将物流时效以近乎不可思议地方法缩短至 1 - 3 天,而且还能巧妙地规避跨境关税成本,这已然成为破局关键。同样地,关于消费端的变化,这一点也是值得关注的。即便于东南亚经济承压的背景之下,年轻群体,尤其是那些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却又注重性价比的群体,对于高性价比商品的需求依旧并未减少;像时尚配饰、数码配件这类品类,仍然保持着增长态势。同时,随着中国供应链韧性的持续释放价值,部分企业,即便在承担高额关税的情况下,仍能凭借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方式占据市场,而这种能力,正借助跨境电商,逐步地向东南亚转移。
本质上,作为东南亚电商市场从“政策红利依赖”向“内生能力驱动”转型的催化剂,是中美交流的波动。对于平台来讲呢,在“流量获取”与“供应链把控”这两者之间需得找到一种平衡;而对于卖家而言,“本土化运营 + 多元化布局”已然,或者确切地说,将成为生存的法则。一方面要主动适配像泰国、越南等市场的文化偏好,另一方面也必然要降低对单一出口市场的依赖。尽管这场变革会不可避免地,在当下带来了短期的阵痛,然而它却使得东南亚电商从以往“中转枢纽”的被动定位中脱离出来,进而朝着成熟的区域市场逐步演进。未来,在大国博弈当中,那些极具战略眼光的、能够锚定本地需求、筑牢供应链根基的参与者,终将会在这片规模达3600亿美元的数字经济蓝海里,稳稳当当地站稳脚跟,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