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市场,其展会是拓展业务的关键平台。但受当地法律差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一等因素影响,参展企业常面临专利侵权、商标抢注、外观设计冲突等风险。以下结合2025年东南亚热门展会类型、当地法律特点及典型案例,总结全流程避坑策略。
2025年东南亚热门展会覆盖多个行业,需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消费与时尚:
泰国东盟美容展(6月)、越南胡志明美容展、印尼雅加达美容美发展。
工业与制造:
泰国曼谷建材展(4月)、越南制造业博览会(8月)、印尼雅加达工业展(12月)。
农业与农资:
印尼国际农业展(7月)、越南国际农业展(12月)、泰国孔敬农业展(9月)。
科技与电子:
泰国曼谷电子展(9月)、新加坡消费电子展(11月)。
1、泰国
法律体系:
加入《伯尔尼公约》《巴黎公约》等国际条约,专利、商标、版权保护体系较完善。
展会执法:
展会期间可申请临时禁令,执法效率较高;商标注册需注意地域性(中国注册不自动受保护)。
风险点:专利审查严格,技术方案易被认定侵权;商标5年未使用可能被撤销。
2、越南
法律体系:
2019年修订《专利法》,采用大陆法系,商标、专利需主动注册。
展会执法:
无专门投诉机构,侵权纠纷需通过行政或司法途径解决(如向知识产权局投诉或诉讼)。
风险点
商标抢注高发(如国内品牌“绿丰”曾被当地代理商抢注);专利侵权判定侧重技术方案重合度。
3、印尼
法律体系:
专利保护涵盖发明(20年)、实用新型(10年)、外观设计(10年);商标保护期10年(需续展)。
展会执法:
海关可扣留疑似侵权商品(需权利人备案);刑事诉讼需主动向警方投诉。
风险点:
外观设计易因“细节相似”被诉(如陶瓷杯花纹与本地专利高度重合);软件、宣传资料易涉版权侵权。
专利侵权:
某智能硬件企业在东南亚展会上展示“折叠屏支架”,因技术方案与当地2023年注册专利重合,被要求撤展并支付和解金。
商标抢注:
国内某家居企业“Sunhome”商标被当地“商标猎人”抢注,参展时反被指控“冒牌”,被迫更换品牌名。
外观设计冲突:
某文创企业“国风陶瓷杯”因杯口弧度、花纹排列与意大利品牌2022年外观专利相似,展品被查封。
著作权侵权:
某企业宣传视频使用未授权背景音乐,被权利人索赔2万欧元,展位被迫关闭。
(一)展前:全面排查,提前布局
全球知识产权检索:
专利:
通过WIPO、目标国专利局官网(如泰国专利局、越南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核心技术的地域性覆盖,重点关注PCT国际专利。
商标:
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系统核查目标国是否有近似商标(警惕“商标猎人”活跃国)。
外观设计:
在欧盟外观设计数据库(EUIPO)、美国USPTO等平台检索同类产品设计。
目标国注册与备案:
核心技术、品牌商标、产品外观设计需提前在目标国注册(如印尼需主动申请专利,越南商标5年未使用可能被撤销)。
展会前向主办方提交《展品知识产权信息备案表》,附权属证明(专利证书、商标注册证等),降低被突击检查风险。
宣传资料与展品审核:
宣传册、视频、背景音乐需确保版权合规(避免直接复制他人图片、音乐)。
展品技术细节需遮挡(如可拆解结构、电路原理图用模型替代),避免核心技术泄露。
(二)展中:快速应对,留存证据
人员培训与现场管理:
安排法务或外部律师驻场,培训参展人员:拒绝当场签署任何“和解协议”,要求对方出示专利/商标证书原件。
展位布置避免过度暴露技术细节(如关键部件用遮罩覆盖),禁止未经授权拍摄展品。
侵权投诉应对:
若收到警告函或临时禁令:
第一时间联系驻场律师,核查侵权指控是否属实(对比专利/商标信息)。
若属实,协商和解(支付合理许可费);若不属实,提交不侵权证据(如在先使用证明、技术差异说明)。
若展品被扣押:
留存现场证据(拍摄展品、对方文件),联系主办方协调,必要时申请反担保提货。
证据留存:
对展位布置、产品展示全程录像,收集客户名片、宣传资料(未来涉诉可作为“在先使用”证明)。
(三)展后:跟进风险,完善布局
纠纷收尾:
3天内整理展会期间收到的“警告函”“询问函”,提交法务团队分析,制定后续应对方案(如补注册、技术改进)。
若涉及诉讼,积极应诉(参考越南某企业通过专利无效程序反败为胜的案例)。
长期防护:
1个月内针对目标国市场补注册未覆盖的知识产权(如遗漏的商标、专利)。
加入“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获取实时风险预警(如商标抢注、专利诉讼动态)。
东南亚展会是拓展市场的“利器”,但需以“提前布局+现场应对+事后补救”的全流程防护降低风险。关键动作包括:展前全球检索与注册、展中快速响应与证据留存、展后跟进与长期防护。企业需结合当地法律特点(如泰国严格专利审查、越南商标5年未使用风险),针对性制定策略,避免因小失大。